目前分類:舞蹈動作治療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親子動起來!嬰幼兒律動好處多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48親子動起來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輔導老師夏光如、舞動世界舞蹈教室教學主任王若琪
模特兒/俏皮妹妹Mia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律動,很簡單;健康,一輩子。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過:「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從小培養孩子對身體的感受,透過肢體的活動與開發,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最重要的,孩子將學會認識身體、了解自己、建立自信、激發專注力、協調力、和快樂的能力。在嬰幼兒階段的親子律動不但可促進情感交流,還能讓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密切連結。

xif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7/09 台東家扶基金會 舞出心世界- 小四五六兒童團體 

b_250_188_16777215_00___images_102_1020710_1020710-05  

台東家扶中心為協助兒童保護個案透過身體工作舒緩內在衝突、驚嚇等負向情緒經驗,於台東家扶中心四樓大團體室辦理「舞出心世界」小四五六兒童團體,本次活動性質為舞蹈動作治療,由現職台北長庚醫院舞蹈治療師-程芝鳳老師帶領,兩天計24人次參與。
 
身體記憶著過去所經驗的一切,我們的身體,都詳實的記錄著這些感受與回憶;「僵化」是這些孩子的共同特性,有些表現在身體的僵硬,有些是呈現在表達、感受及人際退縮上,一開始治療師透過音樂節奏的特性,配合身體動作的表達,協助孩子有意識地去將身體及感受連結再一起,再進一步的透過小組團體活動,讓孩子去經驗正向的人際互動與合作過程,孩子們很喜歡將身體當作音符般的配合在音樂節奏上,對於身體動作的掌控感及覺察在活動過程能自然的呈現。
 
其中一個活動是要蓋「秘密基地」,讓孩子去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空間,成員-小新對於要蓋自己的基地很焦慮與挫折,他對於「家」的概念很薄弱,不知道要如何著手,小新是隔代教養的孩子,家住在很偏遠的深山,過去有被母親及其同居人嚴重不當管教經驗、缺乏穩定照顧者及依附對象,小新一直是個語言很少與人很疏離的孩子,對於歸屬的情感是受限的,間接的影響小新與人的互動情形,這次的活動過程,小新的身體與表情在音樂與遊戲配合中慢慢開展了,原本退縮與情緒僵化的狀況在活動中有不一樣的經驗,小新可以與其他人擊掌表示慶祝、說悄悄話、用肢體表達他今天像甚麼動物、想像自己是火車隨著音樂的快慢調整速度…等,雖然只有兩天一夜的活動內容,並不能改變小新以後的生活狀況,但小新的身體會記住這兩天所有發生的正向經驗,在小新的身體記憶裡會有被好好照顧、被關心、被喜愛、可以自在表達、被尊重的經驗,這些正向的經驗會被記住,可以成為小新內在有力量的支持。
 
台東家扶中心從服務過程中看見孩子的個別差異、共同需求,了解協助孩子找回修復創傷經驗「自我療癒力」的重要,期待能持續滋養遭受創傷經驗的孩子,雖然這條協助孩子復原之路很艱辛,但是台東家扶中心從沒想過要放棄,未來台東家扶中心會持續陪伴這些孩子,也希望社會大眾能一起重視兒童保護的服務工作,一起加入守護兒童的行列。
 
原文來源: 
http://www.ccf-tt.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68:2013-07-11-05-55-58&catid=15:2011-12-08-15-26-21&Itemid=315

 

xif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學家John Bowlby的依附關係理論是當今研究人類情緒與人格發展的重要理論(Bowlby,1958),他主張,當嬰兒在建立依附關係時,如果得到依附對象(通常是媽媽)的適當回應,那麼他就會產生安全感、感到被愛、並且有自信,因而可以自在地探索外在環境,與人互動以及建立社交關係;相反地,當嬰兒得不到依附對象的適當回應時,他會焦慮、害怕,進而產生逃避、矛盾等等的防衛行為,及至長大後,也可能產生情緒管理或表達的障礙,影響學習或甚至影響到行為人格的展現。

 

寶寶出生後,對於母親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個體,而母親,對寶寶而言也是一個亟待認識的新面孔。如何在早期建立好良好的依附關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身體動作」是人類最早的溝通語言,在口語能力出現之前,我們都是運用這樣的原始語言在互動、在傳遞訊息,對初生嬰兒更是如此。他們還聽不懂大人的言語,只能靠著動作、表情來傳達自己是餓了、是累了還是哪裡不舒服了,而大人也是要用動作來告訴寶寶,你是安全的、你是被愛的。可是,有時候,我們過度心急,想讓寶寶趕快成長,會做出一些超越他們那當下可以做的動作,比如說,幫忙他翻身,結果寶寶的脊椎協調沒有完全發展好,可能導致以後他身體張力的不佳;或者,我們對寶寶表現出的動作或行為百思不得其解,而錯失了給他適當回應的時機。

 

「動作發展」的進程,和寶寶的心理發展以及與大人的關係建立是息息相關的,從一出生的尋乳反應,到會翻身、會追視,然後會坐起來、會蠕動到會爬、會走,每個階段都有他需要被支持,也需要被看到的或理解的問題。父母如何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寶寶最適合的回應,甚麼時候該放手讓他去探索,都關係到以後孩子的學習能力與行為表現。例如,一個從嬰兒時期就從沒放手讓孩子用口腔探索過世界的母親,卻常常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塞食物給他,導致孩子長大後,變得非常的內向,不敢與外界建立關係,甚至有厭食傾向,想當然,孩子在學習能力上也會大打折扣,母子關係也漸趨緊張,最後只好來求助於治療師。如果,這個媽媽在一開始學會如何觀察孩子的需要,適時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回饋,想必孩子的成長可以更順遂,母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和諧。

 

母嬰的動作互動促進就是希望能夠幫忙親子,從玩身體與互動過程中,在早期就建立好彼此的信任與了解,還可以讓父母親參與孩子的身體成長過程,了解到什麼樣的動作或互動遊戲可以幫孩子發展好那個時期應該發展的骨骼與肌肉,從生理到心理給予孩子最全面的支持與呵護。

文章標籤

xif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目前在懷仁開的團體,剩下最後一周囉~
即將於十月份開始第二階段的舞蹈治療團體,
希望能夠有更多喜歡利用肢體來探索自己身心的人來參加~

課程名稱 主題成長團體 >  自我成長系列  >  身心系列之一:解讀身體密碼
內容介紹

            身心系列成長團體

    透過各種身體的律動形式來進行身心的覺察,在自由的身體動作與創意中找尋自我,並探索自己、他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讓肢體動作的語言加強個人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理解與覺察,了解身體表達的節制與平衡之道。整合個人的身體、心理、情緒、認知及人際互動上的發展,達到身心合一的整體健康。

課程及報名資訊歡迎電洽懷仁!

課程狀態 額滿   |  課程進行中
師  資
程芝鳳 (舞蹈治療師)
吳月美 (社會工作師)
課程日期 2010/7/29 (週四) ~2010/9/16 (每週四) 18:30~21:00
上課地點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10041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2號9樓950室)

xif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動兒搗蛋 打罵無效  (這是今年四月被採訪的新聞報導)

台灣新生報 2010/04/01

家中孩子總是喜歡跳上跳下,爬上爬下,過於好動,該怎麼辦?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表示,當孩子出現上述行為,最好了解這是否為不由自主的行為,或許是孩子本體覺發展不足產生這種現象,此時可以和孩子溝通,請他稍微等待,再帶他去公園、校園好好抒發一下,光憑打罵無法解決問題。

xif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即將開課啦!!!
請大家告訴大家喔~

詳情與報名網址為: http://tinyurl.com/2e95zcz


上課日期 星期 上課時間 時數 學費
2010/9/25 10:00-12:00 16 3500
課程代碼:19260   招收人數: 15   可報人數: 招生中

 

課程名稱:  
  體驗舞蹈治療-從身體律動遇見真實自我
 
授課教師:
 

程芝鳳

師資簡介:  
  舞蹈動作治療師。
英國合格舞蹈動作治療師(Registered Dance Movement Therapist),
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舞蹈動作治療碩士,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動作治療師,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兼任舞蹈動作治療師,
台北市立美術館藝術教室舞蹈治療講師,
台北市永安國小資源班兼任舞蹈治療師,
北市世界展望會高風險家庭親子團體帶領講師。

上課地點:
  關渡校本部
課程簡介:
 
 

從個人身體的覺察出發,練習傾聽身體的對話,並透過動作的體驗,建立自信、了解內在。
歡迎希望用動作用身體探索自我的人,不需任何舞蹈基礎,讓自由的肢體找回您真實的感覺,並體驗自我、他人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程為體驗課程非治療性團體。

 

 

xif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2008年)12月, 天下雜誌來我們中心訪問
我很有幸被我們主管推出來代表舞蹈動作治療(DMT)接受採訪還有錄影~
有關我的訪問文字內容不幸因為版面限制  沒有被放在天下雜誌12月的內容裡(不過倒是有本人的背影模糊照一張)
但是我的影音訪問卻被剪輯下來  放進了天下影音的內容當中
而且在12/24耶誕夜的那天晚上被TVBS新聞播了出來!!
有不少朋友看到新聞片段  紛紛傳簡訊來恭喜我終於上鏡頭了~
本來想把天下影音的那段內容轉貼過來
但是因為本人實在太懶 而一直拖到現在
沒想到 就在我剛剛去開那個影音的連結時才發現...... 它已經被移除了!!!
就這樣...只能憑空寫一段"紀念文"(無圖無證據)
來紀念我的第一次被採訪~

雖然, 那期雜誌訂的標題讓我覺得把表達性藝術治療放到了一個"奇怪"而且"失真"的位置
雖然, 我很不滿意那天自己面對鏡頭時所說的一些內容還有我的表情
雖然, 那天我跟那個個案的互動連外行人都看得出來"很僵"
但這也算我在回國2年多後  第一次有公開presentation的機會吧
卻在我自己的懶惰之下  把留下這個紀錄的機會錯失了...

 

其實也一直掙扎  在台灣 似乎曝光率越高 對我們做這一行的來說越吃香
但是, 如果以國外的經驗來說, 治療師是應該避免公開的露面
以免造成治療個案產生太過複雜的投射情節或者甚至是擔心自己的隱私被公開
看過幾次BBC訪問治療師的內容  幾乎治療師的臉或聲音都被經過修飾
可是回來之後, 看到大部分民眾會去相信的 都是那些常上電視或傳媒的那幾位
本土心理.....真的很難理解...

xif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